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訊 花甲之年,勞動不輟,一位普通農民,為了家鄉文明創建,強忍疾痛,帶病不下火線,私下吃藥堅持,直到創城結束,才讓家人陪同到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手術治療,事跡感人,堪為楷模!
今年66歲的潘立喬,是膠州市鋪集鎮沙河村環衛保潔負責人,初中畢業之后即在本村務農勞動,改革開放之前,他擔任過生產隊小隊長,后期在沙河村千畝果園擔任技術員,為當年沙河村集體經濟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2017年沙河村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莊以來,他擔任村環衛保潔負責人,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與全村10余名保潔員一起,起早貪黑,打掃環境衛生,全村8條大街、100余條小巷,無不留下了他辛勤勞動的腳印,為了村莊更美麗,為了村民更舒適,他付出了汗水和心血。
2022年以來,在沙河村接受全國文明村莊復審,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他身先士卒,與全體環衛保潔員一起,大刀闊斧地清理衛生死角,自己除完成分擔的清掃任務外,還開著他的三輪車轉運垃圾,每天工作近10個小時,常常是廢寢忘食,加班加點,臉曬黑了,人消瘦了,就像青壯年一樣時刻充滿著活力,又有誰知道他是在強忍病痛戰斗在創城一線。原來,他患有腎結石時有發作,平時靠藥物維持,這次創城中隨著勞動強度的增大,結石墜落導致疼痛加劇,為了不耽誤工作進度,他強忍著不做聲,私下里吃藥堅持,直到最后病灶化膿了,才告知家人一起去青醫附院治療。大忍堅毅,大局縈心,令人敬佩!
創城過程中,市鎮兩級每月一次督查,今年3月份以來更是不定時地抽查督促,上級每次督查之后,他都是對照督查單,與同事們一起仔細研判分析問題癥結所在,制定解決方案,雷厲風行地“馬上就辦”。到了誰家門口,他都是第一個先說話,遇到門前有垃圾沒有及時清理和占用公共場地垛放柴草或建筑用料的村民,他都是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情換得理解,感召村民們棄小利而以大局為重,及時予以清理,共同為村莊環境美麗做貢獻。村民們感動于他的真情厚意,理解支持創城工作,全體村民眾志成城,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截止驗收結束,他累計清運建筑及生活等垃圾1000余立方米,諾大年紀,拖著病體,可歌可泣。
盡管為創城出了若干力,但他從不有半點兒抱怨,赤城蘊藏心間,笑容常掛在臉上,謙遜做人,助人為樂,在勞動中與同事們結下了真誠的友誼,“能夠噶呼在一起為打扮村莊更美麗,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義務”,他常常與伙計們這樣說。同事們對他都非常擁護,時時處處以他為榜樣。由于他的示范帶動作用,沙河村環衛保潔隊伍團結得鐵板一塊,勞動著光榮著,攻堅克難,無往不勝。勞動中,他總是帶頭干活兒,急難險重處他沖在前,不怕臟不怕累,憑著一顆公心和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贏得了老少爺們的交口稱贊。
術后正在青島住院的他,時刻掛牽家鄉的環衛保潔保持工作,哪個胡同又出現了生活垃圾了沒有,哪個小超市門前停放電動車還規整吧,哪個飯館廚余垃圾是否按要求及時投放到垃圾分類箱內……身在醫院,心系工作。勞動使他更美麗,勞動陶冶了他的身心! 看到他整日著急的模樣,醫生和家人都勸他安心養病,他卻急著要求能早一日出院,回到自己的環衛工作崗位上。他的這種敬業奉獻精神,著實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的這種在平凡崗位上忘我勞動的可貴精神,詮釋了新時代農民的文明內涵,閃耀著奪目的熠熠風采。
“我們沙河村能夠創建全國文明村,離不開市鎮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也凝聚了多少像潘立喬這樣的無名英雄們的辛苦勞動、默默奉獻,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沙河網格黨支部書記王寶友說。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鐵弩)